建站心得 2023-03-03 10:30:33 评论:0    浏览:101    

东三环东,CBD国际商务区,车水马龙。

穿梭在高楼大厦里的年轻人,很少有人知道,这繁华的商务区,曾是一片纺织厂的厂房。

新中国成立初期,京东八里庄,三个大型棉纺织厂拔地而起,结束了北京有布无纱的历史。当时,京东八里庄与首钢并称“一黑一白”。

斗转星移,纺织厂已成为历史。如果细心观察,还是能找到昔日“一白”的痕迹:取名“印染厂”的公交车站,以光华染织厂命名的光华路,矗立在四环边的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……当年曾经为年轻的共和国编织出五彩梦想的纺织工人们,也仍然居住在这方区域中。

前几天,因为一部叫作《织梦年代》的微电影,老纺织工人们又聚在一起。他们是这部电影的主角,一个个镜头,一个个熟悉的场景,带着老工人们穿越时空,重返青春。

纺织工人自己演自己

镜头闪烁,电影开场。

一位老人,拉着孙女的小手,走在莱锦文创园区,这里曾是北京棉纺织二厂。

“你看,爷爷以前就在这里工作,高高的机器一排纺锤转着圈,这么一接,就成了细细的纱线。”

老人姓刘,是棉纺二厂的老职工,今年已年过九旬。在他的讲述下,观众仿佛坐上时空穿梭机,回到1953年——

系着白色围裙,头戴白色布帽的工人,快步穿梭在一排排纺纱机器间,双手翻飞接线……

新中国成立后,发展轻纺工业被纳入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,八里庄地区随即被确立为北京的纺织工业区,也是首都建设完整工业体系的起点。

电影中采用了真实的史料画面

煤油灯下,年轻的“杜茂恒”正在收拾行囊,他听说首都要新建第一个棉纺织厂,他要去北京,他要为建设新中国出力。

观众席上,望着年轻演员扮演的自己,已白发苍苍的杜茂恒,眼圈泛红,虽已过去68年,但纺织厂中的悠悠往事,依然清晰地印刻在他的记忆中。“当时新工厂有1100台织布机,年产5万锭棉布,大大弥补了当时北京物资的短缺。”说起过往,杜茂恒满是自豪。

二厂、三厂接连建成,棉纺城规模初现。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升级,一厂的高级府绸、二厂的“铜亭”纯棉精梳纱、“花蕾”牌细纺,以及“景山”棉纱、“灯笼”牌氨纶纱、“珍珠”牌坯布等产品,在国际上声名渐起,成为创汇大户,北京80%的棉纱出口至东南亚国家,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,纺织行业也成为了计划经济北京国民经济时代的一面旗帜。

“一年交给国家2800万呢!”银幕上,原京棉一厂职工“孙立业”昂着头说,影厅中响起热烈的掌声。

用光影记录老人的青春

神奇的光影,将七十年的悲喜和三代棉纺织人的青春,织补在一起。

微电影共五个单元、五个故事,真实呈现了老纺织工人们精耕细织、艰苦奋斗的岁月。

“在她们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种家国情怀。这些人也许很平凡,他们没什么机会能出现在大银幕上,他们的故事也许会随着一代人的老去而逐渐消失。但这样可爱的人,这样动人的故事,不应该被忘记。”电影导演兼编剧朱修阳说,为了力求真实,影片拍摄前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走访调查,采访近百位纺织工人,收集普通纺织工人和家庭的故事,获得了很多有意思的情节——

“招工面试的时候,就问身高多少,然后抓着手转着看一圈,我当时想,难道这招工还看手相?”原京棉一厂的杜玉芬说,她进了车间,一下就明白了原因——纺纱机有高有低,矮了够不着机器,高了也不好操作,另外手指还得灵巧,棉线断了要赶紧接上。

70多岁的韩俊然最难忘的是哨子声。1969年国庆阅兵,纺织女工要作为群众游行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。“这是无上的荣耀,咱得展现出纺织女工的风采来。”韩俊然回忆着。排练时天气很热,衣服能拧出水,可没有人喊苦喊累、打退堂鼓,咬着牙一遍遍地练……“一阵阵的哨子声吸引好多孩子天天趴墙头看,有个叫刘建民的男孩后来自己也弄了个哨子,天天吹着玩。现在那小子当足球教练去了,成专业吹哨子的了。”

这些细节被青年演员演绎还原,并穿插于真实历史资料画面中。朱修阳说,为了找到车间场景,他们遍寻全国,最终在山东找到了一处旧厂房,相似度极高。为了拍摄金黄麦浪,以说明京棉一厂的开建时间,剧组在麦田里与收割机赛跑,这边刚一拍完,那边收割机就已经下田了。

“看着电影,感觉又回到了那个年代,工厂里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,能用这种方式将我们这些老同事又聚到一起,一起看属于我们自己的电影,真得点赞!”老纺织工人王献春特别激动,她和老同事们都特别感谢拍摄电影的年轻人,在他们心中,这份青春的礼物特别珍贵。

图为电影画面,纺织女工在车间里忙碌工作。

电影将播放百余场

当年的纺织工人,如今已至耄耋,他们中有不少人仍生活在八里庄的老宿舍区。“从青年到老年,他们为棉纺厂奉献了青春,我们也要照顾好他们。”八里庄街道市民活动中心主任许蔷说。

“辖区的老年居民,大多是当年的纺织工人或后代,组织居民参与拍摄微电影,是一次新鲜又大胆的尝试。”。”许蔷说,不仅激活了辖区老纺织人的青春记忆,也让很多后来搬到这里的“新居民”了解地区的光辉历史。“近年来,我们通过专项课题研究、采访老职工撰写八里庄纺织口述史、举办社区老物件展等形式不断梳理地区文脉,将深藏在人们脑海中的记忆固化为文字。”

“不少年轻人看完电影,都表示非常感动,生动鲜活的场景再现,让他们看到那个时代工人们的意气风发。”据介绍,接下来这部电影还要在各个社区陆续安排观影场次,除了在社区文化室放映外,还将走出影厅,以露天电影的形式与大家见面,总共要播放100多场。”许蔷说。

首映礼上,曾经的“纺织人”王献春说“感谢这部电影让我们重聚。”

新闻内存:

老北京工业的“一黑一白”

在老北京的工业体系中,有“一黑一白”的说法,“黑”指的是位于西边的首钢,“白”就是八里庄的棉纺厂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,一条不宽的朝阳路,把八里庄分隔成南北两部分,南边是正在建设中的国棉一二三厂,北边则盖起了一大片三四层红砖楼的职工宿舍,又厚又高的墙带着明显的苏式建筑特点。

新中国成立后,首先面临物资短缺,新北京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从此开始。京棉一二三厂的建成投用,使北京纺织业告别了传统家庭作坊式,迈开了现代化步子。占地总面积为93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,又陆续建起医院、纺织技校、幼儿园、托儿所、职工食堂等,成了名副其实的“纺织城”。

建厂之初,北京缺少有生产经验的纺织女工,就从上海和南方调来了大批的纺织女工。厂房里机器轰鸣,纺织女工忙碌穿梭。当年就一直居住在东八里庄地区的居民回忆,每天下午两三点钟,到了交接班的时间,成群的年轻漂亮女工走在街上或厂区大道,她们表情丰富,说着笑着,使整条街都充满生动气息,而有些中年女工则操着上海话聊天儿,成为这条街上独特的风貌。

20世纪90年代,中国纺织业开始了纵深的产业调整。按照北京工业布局新规划,京棉一、二、三厂整合为北京京棉集团,新的厂房落户顺义,机器轰鸣声淡出了城区。如今,老厂房的旧址上,华堂商场、住邦2000、远洋商务等大型现代商业建筑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地标;朝阳路两侧陈旧的纺织宿舍区,正陆续地立起一座座光鲜亮丽的新型住宅。城市化的步伐,让八里庄曾经人声鼎沸的工业厂区化身为充满现代气息的新城。而当年的纺织女工,如今还有不少仍然在八里庄地区居住,他们对那些激情岁的宝贵回忆与带有时代印记的工业遗存,共同组成了八里庄独特的文化金名片。

以上内容为【八里庄老纺织人当上电影主角,织梦青春(织梦五彩婚纱源码网_婚庆策划网站php源码)】的相关内容。

 
免责声明:

本文内容来自用户上传并发布或网络新闻客户端自媒体,本站点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删除。

 
0相关评论
打赏